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行业资讯 >
《物理实在的结构层次:自在实在、对象实在、理论实在》

时间:2023-08-07 14:31:24    来源:个人图书馆-马客思考2043


【资料图】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也要面对一些挑战和问题。比如,如何理解和把握自在实在的本质?我们的理论体系是否能够准确地反映自在实在?我们的理论是否具有普遍性和可验证性?这些问题都是我们在探索物理实在的过程中需要不断思考和解决的。

总的来说,自在实在、对象实在和理论实在构成了物理实在的三个重要层面。通过对这些概念的理解和探讨,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物理实在的本质和复杂性,进一步推动物理学的发展。同时,我们也需要不断地思考和解决在探索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挑战,以期更深入地理解物理实在的深层次结构。

在量子领域内,物理学家把微观粒子(即自在实在)看成是存在于我们人类认为是抽象的数学空间中。这种存在相当于康德的“物自体”,只是作为感知世界的基础而存在,而不是作为理论描述的直接对象而存在。康德认为,“自在的事物本身虽然就其自己来说是实在的,但对我们却处于不可知的状态”。不过,我们即使承认这一点,也用不着担心走向反实在论,而是提出了另一种形式的更加宽容的实在论。正如量子物理学家玻恩认为的那样,在科学研究中,“实在”概念是无法放弃的。哲学家之所以轻易放弃“实在”概念,是混淆了“实在”概念的用法,把“实在”概念理解为是需要提供关于研究对象的一切细节,也就是说,我们只有知道微观粒子的详细运动情况和一切属性,才能认为它们不是抽象的虚构,而是真实的存在。这是一种误解。

在玻恩看来,科学哲学家否认微观粒子的实在性依据的是逻辑推理,而逻辑推理的一致性只能是一个否定标准,而不是一个肯定标准。任何一个科学理论,如果没有逻辑的一致性,一定是无法被接受的,但反之则不然,没有一个科学理论只是因为逻辑合理而被接受。科学哲学家否定电子、光子等微观粒子的存在性的根源在于把“真实的”这个概念解释为“知道所有的细节”。这与“实在”概念的日常用法不相符。简单地否定微观粒子的实在性的观点是相当表面的,没有触及物理学遇到的和迫使我们修改的基本概念的实际困难。

我们之所以不能知道微观粒子的全部属性,是因为作为“对象性实在”的东西,不再像经典科学的“对象性实在”那样,是从“自在实在”的资源库中直接提取出来的,而是抽象数学的多维空间中的存在物在四维空间中的投影,是微观粒子与测量仪器共生的结果。这种结果既包括有微观粒子(自在实在)的信息,也包括投影过程中或测量过程中生成的信息。因此,在量子领域内,“自在实在”和“对象性实在”是既有关联又有所区别的两个不同层次的实在。前者是被制备出来的自在实在,属于本体论意义上的实在,后者是在测量过程结束之后呈现出的结果,属于方法论意义上的实在。因此,在量子领域内,“自在实在”和“对象性实在”是既有关联又有所区别的两个不同层次的实在。前者是被制备出来的自在实在,属于本体论意义上的实在,后者是在测量过程结束之后呈现出的结果,属于方法论意义上的实在。因此,使用的测量方式的不同,呈现出的对象性实在也会不同。

由量子理论描述的量子实在(即量子的理论实在)是对“对象性实在”的描述,或者说,是在描述当一个宏观测量仪器干扰了微观粒子时所发生的情况,而不是对作为“自在实在”的微观粒子本身的直接描述。玻尔正是在这种意义上认为,物理学只能提供关于自然界我们能够说些什么,根本不可能判断自然界到底是怎样的。人们通常根据传统的经典实在论观点,把玻尔的上述观点说成是实证主义的观点。但是,如果我们承认量子理论是描述“对象性实在”而不是“自在实在”,或者说,是通过描述对象性实在间接地谈论自在实在,而不是在直接描述自在实在,那么,就会认为,玻尔是提供了另一种形式的实在论:一种有能力承认理论是对世界的整体的建构性模拟,因而是可错的、可修正的,这是一种有条件的更灵活的实在论,笔者称为“域境实在论”。

这种承认理论是在谈论世界而不是描述世界的实在论,把在经典物理学中无意识地忽视的方法论问题和本体论化了的认识论问题重新突出出来,归置到各自应有的位置,使本体论意义上的“自在实在”、方法论意义上的“对象性实在”,以及认识论意义上的“理论实在”既相互区别又彼此联系起来。这三者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并没有放弃长期以来形成的“存在着独立实在”的直觉和“科学能使我们认识实在”的直觉。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