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雨过后,春耕春管进度显著加快,全国粮食春播已完成近两成。随着各地春耕肥料陆续下摆和施用到位,国内磷肥贸易需求持续减弱,市场进入传统淡季。目前,主流复合肥企业原料库存充足,东北地区部分企业库存压力较大,导致磷酸一铵市场交投氛围欠佳,价格持续下行;磷酸二铵方面,虽然总体供应仍略显吃紧,但需求亦不及预期,加之近期原料行情走跌,成本支撑不足,价格弱稳运行。 内需与出口交相利空,下游市场信心不足,在化肥市场整体遭遇“倒春寒”的当下,相对“风平浪静”的磷肥行情还能坚持多久?
原料价格走低
成本支撑减弱
(资料图)
进入4月下旬,各地春季肥市场陆续扫尾,国内磷肥呈现供需双降的趋势,相对坚挺的价格也随着原料行情的走跌逐步出现松动。 由于下游企业需求疲软,而国内炼化产能又有一定幅度提升,导致 硫磺价格一路走低 。目前,长江港进口颗粒硫磺主流参考价已跌至950元/吨,国内普光硫磺万州港和达州厂区参考价也分别降至930元/吨和900元/吨。受尿素行情下行和市场交投氛围转淡影响,合成氨均价跌至3367元/吨,周环比跌幅超过7%。磷矿石价格相对稳定,湖北主产区30%磷矿石船板参考价1040~1140元/吨;贵州主产区30%磷矿石车板参考价1050~1160元/吨。
原料价格的持续下行,使磷肥成本支撑不足,叠加国际、国内需求双降,逐步形成市场利空局面。对此,同心农业磷复肥部经理罗广源表示,从成本面来看, 磷矿石价格坚挺对磷肥价格形成了比较强的支撑,这也是磷肥相对于氮肥、钾肥价格波动较小的主要原因 。“由于高品位磷矿石供应量偏低,价格持续高位运行,导致磷肥供应量尤其是64%二铵的供应量有所下降。为了解决矿石供应的问题,我们国家已经加大了磷矿石的进口支持力度。如果今年进口矿石的数量大幅增加,就会对国内磷矿价格体系造成冲击,使磷肥成本支撑被进一步削弱。”罗广源认为, 目前国际磷肥市场价格和需求均呈利空趋向 ,而国内随着减肥增效政策的深入推进,对传统磷肥的需求量也在逐年下滑。单纯依靠磷矿石,或其他原料价格来支撑磷肥行情,这种价格体系是非常脆弱的,很容易出现像2008年和去年6月份那种市场崩盘的情况。
具体价格:湖北地区55%粉状磷酸一铵主流出厂参考价3000~3100元/吨;安徽地区55%粉状磷酸一铵送到参考价3100~3200元/吨;山东地区55%粉状磷酸一铵送到参考价3050~3150元/吨,58%粉状磷酸一铵送到参考价3350~3450元/吨。湖北地区64%颗粒磷酸二铵出厂参考价3800~3860元/吨;山东地区64%颗粒磷酸二铵出库参考价3950~3980元/吨,57%磷酸二铵出库参考价3250~3350元/吨。
对于贸易环节来说,春季磷肥市场大盘已定,仅剩零星需求。据罗广源透露,手中还有货源的贸易商近期基本都在降价抛货,很多地方目前都是一单一议,让价力度很大,这也导致一铵的成交价略显混乱。除了部分原料不足的企业逢低买入少量货源外,大部分下游企业仍在观望。“大家之前吃过行情波动的亏,今年在操作上都比较谨慎,看空情绪比较强烈。原料价格下跌进一步打击了市场信心,磷肥价格向下调整也可以说是一种市场理性的回归。”罗广源说。
采销节奏紊乱
供需错配再现
今年春销市场不温不火,是很多农资人的共同体验。罗广源认为, 化肥供应量总体过剩,是造成今年市场行情不及预期的根本原因 。一方面,出口量较前些年大幅下降,使国内消化库存的压力大增;另一方面,由于近两年化肥价格频繁出现大幅波动,使终端用户的采购习惯发生深刻变化,部分大户也开始根据市场涨跌规律的变化大幅提前或推迟采购节点,这在一定程度上了加剧了供需错配的问题,进而导致经销商的采销节奏受到干扰、发生紊乱。
“从我们掌握的情况来看,今年供需错配导致的问题很多,比较明显的就是东北市场走不动货。原因主要是很多农户提前了采购节点,在肥价相对较低的时候进行备肥,导致今年市场很难找到需求集中爆发的点。前期‘跑得快’的企业,逃过了原料和肥价下跌的一劫,而囤货较多又没能及时出手的企业就“遭了殃”。到目前为止,东北地区的不少复合肥企业还有很多原料库存没有消化,面临着产品滞销和经营亏损的风险。”罗广源分析,复合肥企业春销基本结束,夏季肥以高氮型为主,对于磷肥的需求有限。受买涨不买跌心理影响,企业走货和收款不畅,使下游的看空和观望情绪抬涨,这反过来又进一步削弱了原本就很有限的原料采购需求。因此,复合肥企业开工率低,很快会传导至磷肥行业,随着库存的增加,预计磷铵企业为了防止亏损,会通过停产检修或降低开工来维持价格和利润。
总体来看,春耕用肥陆续启动,北方市场贸易商已开启加速甩货、清库存的模式。下游复合肥厂下一阶段主产高氮肥,对一铵的采购需求减弱。受国际和国内需求不振、原料价格下行等因素影响,磷肥市场近期交投不佳,后期市场被普遍看空。原料硫磺、液氨价格弱势走低,磷矿石弱稳运行,成本面对磷肥价格支撑持续减弱。预计近期磷肥行情下行风险较大,后期经销商应重点关注下游需求情况、成本动向及出口市场变化。
编制 | 雅 茹
监制 | 陆 璐
如有转载请联系管理员。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