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旋翼无人机自主巡视作业。王兴兰摄
今年以来,贵州电网公司聚焦高质量发展,先行先试、攻坚克难、阔步前行,加快电网数字化转型,力争年底实现全省35千伏及以上输电线路无人机“一键起飞”,加快创建一流企业。
(资料图片)
目前,贵州省“1个地区+3个县”(即贵安新区、铜仁市玉屏县、遵义市余庆县、黔南州龙里县)实现“一键起飞”自动巡检,共计1565公里线路。
聚焦“为什么”——
先行先试
“一直以来,输电线路与贵州地形地貌和茂密丛林的‘交织’,让我们的巡检不仅费时费力,成本、质量、效率、安全等都得不到很好的控制与保障。”贵州电网智能作业中心党委书记、副总经理刘应明介绍,无人机巡检不了的,甚至需要人工拿望远镜查找缺陷或者登塔逐个检查。
以一条50公里的220千伏线路巡检为例,需要一个司机、一个专业飞手、一个作业监护人,根据线路的轨迹靠人工操控无人机对线路进行巡检,回到单位还需埋首整理大量图片,缺陷查找、标注隐患、情况说明……繁复又程序化的工作,时间大量耗费,从作业任务下达到结束,至少需要9天。
贵州电网智能作业中心工作人员利用移动“机巢”开展无人机航线验证。王兴兰摄
在综合考量下,贵州电网公司按照深化安全生产领域“转职能、转方式、转作风”工作要求,先行先试,力争在今年底对全省35千伏及以上输电线路实现无人机“一键起飞”。
一方面,切实推动基层减负,解放操作层,让广大干部员工能有更多精力,干更重要、更专业的事;另一方面,实现线路巡检的降本增效,助力企业高质量发展。
围绕“怎么做”——
攻坚克难
在《贵州电网智能作业中心输电线路多旋翼无人机远方操作省级集约实施方案》中,梳理了八个方面的内容,明确工作实施“路线图”,确保工作稳步推进。
“一键起飞”技术路线的实现是首要任务、重中之重。“经过多方调查研究,结合贵州电网输电线路多分布于山区的特点,我们综合考虑‘机巢’信号范围、无人机续航能力后,采用了‘固定机巢+移动机巢’技术路线,‘保安+司机’的管理方式,实现‘一键起飞’的省级集约。”贵州电网智能作业中心智能作业部副总经理陈凤翔介绍。
在技术路线确定后,贵州电网公司第一时间对全省35千伏及以上可飞行输电线路进行梳理,共计4.9万公里,并于4月30日率先在“1个地区+3个县”实现“一键起飞”自动巡检。
与此同时,贵州电网公司还开展35千伏及以上输电线路的三维激光采集、构建线路模型、规划线路航迹,并根据巡线效率最大化,明确网格点(起飞点)。
数据显示,目前,贵州电网公司累计完成3.92万公里输电线路的三维激光采集,占比超80%;无人机航迹规划完成2.75万公里,总体覆盖率为56%;规划网格点951个,成效明显。
实效“已初现”——
阔步前行
“现在,通过巡检系统无人机不仅能‘一键起飞’自动巡检,工作人员还能实时看到无人机所拍摄的画面,且拍摄的照片会实时上传到机巡智图系统,自动识别、自动分析缺陷隐患。”贵州电网智能作业中心智能作业部智能作业管理二级助理专责代潇明介绍,机巡智图系统以输电线路正常运行状态图片为参照,无人机自动巡检的拍摄点和角度是固定的,每次拍到的图片都能确保在同一位置拍摄,通过新、旧图片对比,故障识别精准度大幅提升,也大大减少了后期分析的作业量。
贵州电网智能作业中心工作人员实地查看无人机起降点。王兴兰摄
此外,“移动机巢”巡检范围覆盖半径可达3公里,可囊括范围内的35千伏及以上的输电线路,“固定机巢”还可“一巢多机”,不仅能实现2架无人机同时对一条线路巡检,还能同时巡检不同电压等级的输电线路。
“我们的目标不仅是解放基层作业员,更重要的是切实提升贵州电网的输电线路运行水平,进而促进经济社会的发展。”刘应明表示,接下来,将进一步应用智能作业手段逐步替代传统作业模式,有效提高电网的运行效率,切实推进数字化转型。
通讯员:龙定锦 王兴兰
记者:任端毅
关键词: